铁道勘察

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访问量:235204

工程测量

  • 同时对向间接高差精密测量技术应用研究

    叶志龙;刘成龙;王永;

    在充分研究传统测量方法并基于测量机器人新技术的基础上,提出一种同时对向间接高差测量技术,利用两台高精度智能型全站仪同时对向观测,以最大程度抵消大气垂直折光影响,彻底解决传统直接高差测量中精度难以提高的瓶颈。介绍了该方法的技术原理及其在陆地和跨河高差测量中的应用情况。应用实例表明,其精度可以达到二等水准测量的精度。

    2018年05期 v.44;No.199 1-4+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下载次数:17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地基GPS水汽反演及应用分析

    薛骐;

    使用中国香港地区的连续观测站和相应探空数据进行地基GPS水汽反演及PWV拟合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研究表明:地势拟合模型的H误差在1 km以内的情况下能够保证PWV的精度在1 mm以内。PWV拟合模型的平面梯度因子对PWV拟合结果的精度没有显著影响。从PWV拟合时序图中可以发现,PWV拟合方法能够弥补因GPS观测站不足而造成的水汽缺失问题,并可查看水汽运动、变化等情况。

    2018年05期 v.44;No.199 5-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37K]
    [下载次数:1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高速铁路运营期线上平面控制网复测方法探讨

    余鹏;

    高速铁路建成通车后,在运营初期需要进行精测网复测,常规的复测方法为CPⅡ和CPⅢ两级控制网分别独立测量,作业效率较低。为解决这一问题,研制出一种新型的GPS天线-精密棱镜连接装置,可确保GPS相位中心与棱镜中心投影位置一致,解决了CPⅡ控制网和CPⅢ控制网不能同步观测的问题。在不同角度、不同距离的条件下进行了多组合的实测模拟,结果表明,该装置的同心精度优于0.5 mm,满足线上精测网复测的要求,可提高线上测量作业效率。

    2018年05期 v.44;No.199 12-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6K]
    [下载次数:1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高速铁路运营期精测网复测及沉降监测信息管理系统开发研究

    杨绪成;

    介绍高速铁路运营期精测网复测及沉降监测数据信息管理系统。系统基于ASP.NET C#开发平台进行开发,采用B/S(浏览器/服务器)架构,并应用Ajax、百度地图API、ECharts、Dev Expresss等技术,通过Microsoft SQL Server 2008进行数据库管理。该系统集数据管理与操作、文件管理与操作、数据分析与图形化表达、地图显示与交互为一体,可实现多个单位在一个平台上进行数据的管理、查询、分析、统计、预警。研究表明:采用该系统进行高速铁路运营期精测网复测及沉降监测数据的管理,可以更好地规范精测网复测和监测工作,增强数据的时效性、科学性,提高监测质量,提升工作效率。

    2018年05期 v.44;No.199 17-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3K]
    [下载次数:9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大区域城市测量高程实时获取方法探讨

    房新玉;

    针对大区域城市测量正常高实时获取困难的问题,提出利用地球重力场模型2008(Earth Gravitational Model 2008,缩写为EGM2008),结合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缩写为GNSS)和水准数据拟合的方法,对EGM2008重力场模型与GNSS/水准模型高程差值进行建模和精度分析,从而获取测量点正常高。选取华北某城市区域进行实验,分析对比不采用EGM2008重力场模型和采用该重力场模型,以及采用该重力场模型时不同GNSS/水准点位分布对该区域模型的精度影响。结果表明,EGM2008重力场模型在该区域吻合较好,当控制点位分布均匀时,该方法的内符合精度和外符合精度可达到5 cm,达到了规范规定的地形测量精度要求。研究所得结论对于大区域城市测量高程实时获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2018年05期 v.44;No.199 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K]
    [下载次数:8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基于形状曲线的机载LiDAR点云汽车类型识别

    金国清;

    为解决机载Lidar点云汽车类型的识别难题,利用点云的形状曲线与标准汽车形状曲线相似度的比较,来实现汽车目标与非车目标的区分,以及汽车类型的判断。标准汽车形状曲线的相似度可利用Hausdorff距离、离散Fréchet距离和动态时间扭曲(dynamic time warping,DTW)规整距离3个不同方法来进行计算,并对影响汽车类型识别性能的因素进行对比研究。实验结果表明,以DTW规整距离作为相似度评价指标时,汽车类型识别性能最优。基于DTW规整距离汽车形状曲线的机载Lidar点云汽车类型识别方法判定非车目标的总体精度为90.6%,具体汽车类型识别中总体精度达到72.9%。

    2018年05期 v.44;No.199 24-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22K]
    [下载次数:10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速铁路精密工程测量问题研究

    王晓凯;

    提出了根据勘察线路的具体情况优化控制网的建网时机,调整控制网布设过程中的点位布设要求,加强施工建设过程中线路水准基点的控制以及对长大隧道施工前进行水准控制专项设计等几个方面的优化解决方案。在铁路勘察设计中引入CORS新技术;适当调整规范中对于控制网的位置要求;在长大线路水准控制中布设一定的稳定基准点;在长大隧道贯通前进行水准路线及精度的专项设计,可有效解决当下高速铁路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使精密测量控制网更好地为勘察、设计、施工、监理及运营服务。

    2018年05期 v.44;No.199 29-3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2K]
    [下载次数:36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7 ] |[阅读次数:0 ]

工程勘察

  • 秦岭地应力特征及对隧道选址的影响研究

    周子豪;张哲;

    秦岭地区岩性、构造复杂,隧道选址和建设困难,其中以高地应力产生的岩爆病害最为严重。为减缓岩爆对秦岭地区隧道工程的影响,需掌握本区内应力场的分布规律。对秦岭地区越岭隧道(洞)等项目中具有代表性的110组地应力数据进行统计,并对地应力参数进行数学回归分析,得出秦岭地区最大水平主应力、最小水平主应力以及侧压系数随埋深分布的特征,并验证了构造应力方向以NW为主。以西渝高铁太兴山秦岭隧道为例,给出高应力环境下隧道选址建议。

    2018年05期 v.44;No.199 32-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1K]
    [下载次数:25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对英国水资源环境保护研究的借鉴及思考

    王秉忱;

    借鉴英国环境部编印的《长期水研究计划》,从饮用水质与健康、社会和经济项目、气候变化、淡水、海生环境等方面对水环境影响进行研究,其成果可为我国的水环境保护提供借鉴。

    2018年05期 v.44;No.199 36-3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0K]
    [下载次数:3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地铁深基坑钢支撑预加轴力消散原因分析

    李书银;李世良;

    钢支撑具有材质轻、强度高、可预加轴力等特性,在地铁深基坑支护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针对地铁基坑支护中钢支撑预加轴力消散过快的问题,以昆明地铁4号线某监测标段范围内若干钢支撑实测轴力数据为例,分析钢支撑预加轴力消散的原因。研究表明:地连墙成槽质量、钢支撑体系安装质量不达标及温度等方面的因素是造成预加轴力消散的主要原因。

    2018年05期 v.44;No.199 39-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77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4 ] |[阅读次数:0 ]
  • 高速铁路扶壁式挡土墙设计研究

    吴贤东;

    依托京津地区高速铁路工程项目,对墙高6~12 m扶壁式挡土墙的设计进行研究,分析不同填料高度、墙高、墙底板宽度等参数条件下扶壁式挡土墙受力的变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墙高6~8 m时,扶壁式挡土墙所受土压力随着墙高的增加而增大,且增幅逐渐加大;填料高度增加时,扶壁式挡土墙所受的土压力有增大的趋势;挡土墙所受土压力与墙踵板宽度成正比。基于经济实用性与安全性的考虑,承载力较低的地基不宜采用墙高大于8 m的扶壁式挡土墙。

    2018年05期 v.44;No.199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2K]
    [下载次数:2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蒙华铁路平陆站土质高边坡设计及监测分析

    李会章;

    蒙华铁路平陆车站以挖方形式通过黄河高阶地,线路中心最大挖深为41.9 m,左侧边坡最大高度为90.1 m。为保证高边坡的安全可靠,对场地工程地质条件进行了详细分析,以安全系数为基础,辅以工程比拟法及自然比拟法,在满足边坡稳定前提下进行优化设计;并在高边坡段落采用含水量计、测斜仪、锚杆测力计等手段进行监测。监测结果显示,坡体最大水平位移为10 mm,最大锚杆轴力为32 k N,坡体水平位移、锚杆轴力均在规范警戒范围内。通过优化设计的高边坡整体稳定性较好,坡体表面和深部无明显变形,支护结构受力合理。

    2018年05期 v.44;No.199 47-5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1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蕉岭地区石灰岩采空区铁路工程地质选线

    李东亮;施红艺;杨哲;

    在闽粤地区蕉岭县境内某铁路初测过程中,调查发现存在大量石灰石采石场(地下开采),并形成了大面积采空区。调查分析显示,本地石灰岩采空区具有多层性、跨度大、采高大、采深小等特点。以龙腾石场为例,通过资料搜集、地质调查、物探等综合手段确定了该采空区的安全边界,总结了此类采空问题的安全边界确定方法。从工程地质角度分析该地区的拟选方案,蕉岭东侧设站方案绕避了众多采空区,可以作为贯通方案。

    2018年05期 v.44;No.199 51-5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22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既有长图铁路K437+213桥水害整治方案研究

    邓运成;

    既有长图铁路建设年代久远,技术标准低,汛期易发生桥涵水害,主要表现为桥梁墩台裂损及台后路基冲毁、涵洞淤积堵塞等。对既有长图铁路设施设备、主要技术标准及既有桥水害成因进行分析,并结合运营实际,在保证既有线运营安全前提下,提出水害桥梁整治要按"永临结合"且不低于既有线标准的原则进行改建或新建,从标准、运营、投资、施工干扰等方面,论证既有长图铁路K437+213水害桥原位改建方案的可行性,其研究思路和方法可为类似桥梁水害整治提供参考及借鉴。

    2018年05期 v.44;No.199 55-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6K]
    [下载次数: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基于青岛某地铁基坑监测预报警安全管理机制分析

    聂祝宝;谢鹏;

    以青岛某地铁车站为工程背景,对存在的工程风险及监测重点、监测对象及其精度、风险咨询及风险管理等进行研究,采用实时监控的手段对该车站出现的大面积涌水涌沙进行预警,并对抢险采用的膜袋桩加固工艺进行描述,对加固后的地表沉降、管线沉降和桩体测斜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膜袋桩加固工艺对处理大面积涌水涌沙险情具有很好的效果,加固后的基坑各项监测指标逐渐趋于平稳。

    2018年05期 v.44;No.199 58-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2K]
    [下载次数:10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3 ] |[阅读次数:0 ]
  • 隧道内超前小导管长度确定探讨

    陈志广;

    以250 km/h标准双线隧道为例,对超前小导管设置长度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在工作面稳定性较差的破碎围岩中,为了发挥超前小导管的"棚架"效应,小导管长度的确定应充分考虑工作面的稳定角度、台阶高度、钢架间距等因素,其长度可按公式L=D+B+H×tan(90-β)近似计算。

    2018年05期 v.44;No.199 62-6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0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0 ]
  • 铁路BIM非几何属性研究与应用

    周清华;李纯;黄新文;

    结合铁路实际工程,研究铁路专业构件模型非几何属性表达方式,主要内容包括:基于Bentley软件平台的EC Schema技术,使用XML Schema表示铁路构件非几何属性,采用Native Code MDL编程技术实现非几何属性的添加、修改以及特定构件批量处理等,并采用Name Group技术实现对铁路专业构件模型的统一管理应用。

    2018年05期 v.44;No.199 66-6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2K]
    [下载次数:9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3 ] |[阅读次数:0 ]

铁路选线

  • 通苏嘉甬铁路引入苏州地区方案研究

    甘春晖;闵俊;角志达;

    通苏嘉甬铁路是一条设计速度为350 km/h的高速铁路,苏州作为该线路中的一个重要地区节点,其引入方案及线路走向是通苏嘉甬铁路整体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通苏嘉甬铁路引入苏州地区的线路方案进行研究,提出苏州北并站修建苏州园区联络线方案、苏州北并站经苏州园区站方案和苏州北交叉布置经苏州园区站方案。通过对各方案工程数量及投资、站型布置形式、优缺点的比较分析,认为苏州北并站修建苏州园区联络线方案线路比较顺直,运行时分短,工程投资省,市政配套齐全,与轨道交通衔接较好,旅客出行较为便利。故研究后,推荐苏州北并站修建苏州园区联络线方案。

    2018年05期 v.44;No.199 70-7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1K]
    [下载次数:22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太锡铁路蓝锡段提速改造方案研究

    林海波;

    介绍太锡铁路(太子城—锡林浩特)既有蓝锡段的提速改造方案研究,在满足运输需求和速度目标值要求的前提下,对利用既有线现状电化120 km/h、全线提速160 km/h、分段提速160 km/h以及新建单线160 km/h等方案进行比选,分别从既有线能力适应性、动车组列车与煤炭列车共线运行可行性、主要工程投资、财务评价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确定分段提速160 km/h方案为推荐方案。

    2018年05期 v.44;No.199 75-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5K]
    [下载次数:8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4 ] |[阅读次数:1 ]
  • 佳鹤铁路引入鹤岗地区方案研究

    纪争;邓运成;

    对佳鹤铁路的功能定位、铁路地区现状及城市发展总体规划进行分析,预测2030年、2040年鹤岗地区客货运量,并结合项目总体需求提出三个解决方案。对各方案的工程投资、城市规划、旅客出行便利程度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进行综合比选,推荐鹤岗站南端接轨方案为贯通方案,该方案既满足总体需求,又可解决现有问题,且工程投资最小。

    2018年05期 v.44;No.199 80-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5K]
    [下载次数:5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铁路网多路径搜索技术的实践

    李向农;

    对铁路网中点对之间多条较短路径搜索技术进行研究,可为铁路线网分析、径路比较和OD分配等应用打下基础,在铁路运量设计和线网规划中有重要实用价值。在分析铁路主要网络特征基础上,将铁路网站点分为枝站点、中间站点和支点,提出删除枝站点、中间站点来简化路网而不改变铁路网络站点间多路径计算结果的路网简化方法;给出了铁路网合理路径的限制条件;采用扩展Floyd法设计了相应的数据结构。测试结果表明,即使在全路复杂的货运干线网中,计算2048条较优路径,扩展Floyd法计算时间约为4 min,内存占用在400 Mb之内。在铁路设计相关应用中实用性明显。

    2018年05期 v.44;No.199 83-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5K]
    [下载次数: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天津至潍坊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选择

    展志成;

    从功能定位、路网适应性、吸引客流效果、旅行时间、工程投资及财务效益等多方面,对天津至潍坊高速铁路的速度目标值进行综合比选分析,350 km/h标准与相邻路网适应性好,符合其功能定位,社会效益与财务效益最优。

    2018年05期 v.44;No.199 87-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27K]
    [下载次数:9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6 ] |[阅读次数:0 ]
  • 熵权-双基点法在枢纽方案比选中的应用

    邢雪生;张丹丹;

    为了科学有效地评价各引入枢纽方案的优劣,提出了基于信息熵理论的熵权-双基点评价模型。该模型采用"语言逻辑尺"量化定性指标,通过Min-Max法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以评价指标信息熵值为基础确定指标熵权,最后采用双基点法确定每个方案与最优、最劣方案的距离,以最大贴近度为原则确定铁路引入枢纽的最佳方案。根据实例分析可知,采用熵权-双基点法对铁路引入枢纽方案进行比选,能有效降低主观因素对权重分析的影响,可较好地将定性指标和定量指标进行统一,以便有效地对影响方案的诸多因素进行分析,体现决策思路与实际要求。

    2018年05期 v.44;No.199 90-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5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融合城市设计的跨坐式单轨选线设计

    蒲建锦;

    梳理轨道交通选线和城市设计的理论方法体系,结合城市设计的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空间尺度的方法和内容,对线路选线和城市设计进行类比分析,论证了融合城市设计理念的跨坐式单轨选线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城市设计理论中城市形体空间对象概念引入跨坐式单轨线路设计中,使线路方案比选转变为城市设计理念中对城市空间、景观生态、视觉心理的城市空间环境质量设计,将传统线路设计中的线、站位设计转变为与城市空间结构协调、提升市民幸福感和增加企业受益的综合设计。阐述在道路、广场等城市空间要素中,利用城市设计理念优化线路平面、纵断面设计的出发点和思路。

    2018年05期 v.44;No.199 95-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下载次数:12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 高速铁路交叉布置站型分析及联络线设计

    角志达;闵俊;

    在两条高速铁路交汇区域,当线路交叉角度较大时,平行布置的线路别站型和方向别站型具有一定局限性,为此提出了交叉布置站型。为了在特定的适用条件下运用该站型,并达到线路顺直、节省工程投资的目的,研究了交叉布置站型的适用交叉角度,总结了高铁交叉布置站型的分类及适用条件。针对跨线车流,论述了联络线的作用与设置条件,提出了适用于高铁交叉布置站型的联络线设计方案,并总结了各种设计方案的优缺点及适用条件。以既有上饶站与海盐站设计方案为例,论证高铁交叉布置站型及联络线布置方案的适用性。高铁交叉布置站型的适用条件具有一定局限性,在应用过程中应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优化设计,并采用联络线或换乘的方式解决跨线客流需求。

    2018年05期 v.44;No.199 98-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2K]
    [下载次数:1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1 ] |[阅读次数:0 ]

其他

  • 城际铁路联跨双梁并置现浇箱梁施工技术

    王广周;

    为了解决双梁并置现浇箱梁施工过程中张拉空间狭小(相邻两跨箱梁间距只有0.96 m)的难题,结合郑机城际铁路经开站联跨双梁并置现浇箱梁工程实例,研制出一种联跨现浇简支箱梁的钢绞线张拉装置;为了解决联跨双梁并置现浇箱梁左右两片梁之间(间距只有10 cm)模板安拆的问题,通过对箱梁模板体系的受力分析及方案论证,研制出一种站场内双梁并置现浇箱梁外模模具;为了解决钢绞线放张危险性高的问题,通过对钢绞线解捆受力结构分析,研制出一种铁路桥梁钢绞线的松放装置,形成一整套先进、科学的联跨双梁并置现浇箱梁综合施工技术方案。该桥的施工控制效果较好,工程优良率100%,降低施工成本约6.5%,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018年05期 v.44;No.199 103-10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3K]
    [下载次数:4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2 ] |[阅读次数:0 ]
  • 济南城市轨道交通与集约土地利用协调发展对策研究

    张凯;岳晓群;倪振杰;

    对济南市轨道交通R2线一期工程沿线用地现状及存在的问题进行研究,从城市轨道交通与集约土地利用协调发展的角度,提出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规划、土地利用政策协调整合的建议措施,以期利用城市轨道交通促进土地的集约利用。在政策机制层面,应推进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一体化规划并出台政策法规,保障轨道交通规划建设的顺利实施,建立城市轨道交通与土地利用的"珠链式"协调发展格局;在技术实施层面,应依托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做好沿线用地混合开发,充分发挥沿线土地利用的最大效益;根据区域现状,在突出车站个体特色的同时体现线路的综合性功能布局。

    2018年05期 v.44;No.199 107-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81K]
    [下载次数:4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公路工程人工费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吴育谦;帖卉霞;黎映平;

    为解决各省公路工程概预算人工单价确定的问题,对广东省6市的工人进行问卷调查,收集得到685份有效问卷。从人员基本情况、薪资态度、工资制度、承包商及单位(项目)、加班加薪和工资横纵向对比等6个维度出发,对问卷各部分进行统计整理,分析得到公路工程人工单价的7个影响因素,为人工单价的模型建立提供了依据,也为人工费单价的动态调整和管理提供了有益的参考。

    2018年05期 v.44;No.199 112-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5K]
    [下载次数:12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5 ] |[阅读次数:0 ]

  • 征稿简则

    <正>1、栏目设置工程测量——铁路、公路及附属构筑物的控制测量和碎部测量,GPS测量等。航测遥感——航空摄影测量,地面摄影测量,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技术应用等。工程勘察——工程地质调绘,地质遥感,物探、原位测试,水文地质勘察,岩土试验,工程地质环境评价及保护,不良地质及特殊岩土,地质灾害评价等。铁路选线——铁路线路方案比选和方案研究。施工技术——岩土加固、改良技术,地基(路基)基础处理及地质灾害防治,铁路桥、隧等构筑物的施工技术等。

    2018年05期 v.44;No.199 1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K]
    [下载次数: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