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道勘察

Railway Investigation and Surveying

访问量:239753

本刊特稿

  • 基于便携设备的铁路站房遗产室内外三维重建研究

    张楠;蓝锡坚;赵逵;

    利用实景三维技术对历史信息丰富的铁路站房进行数字化记录是铁路遗产保护和延续的重要工作,但易受到设备便携性和成本的限制而难以实施,从而导致珍贵的历史信息在站房改造或废弃的过程中灭失。使用搭载激光雷达的iPhone 15 Pro和折叠型无人机DJI Mavic 2 Pro或DJI Mini 4 Pro,对滇越铁路沿线的乡会桥车站与越池站两处站房遗产建筑进行外业数据快速采集,并通过优化内业后处理工作将二类设备的数据进行融合,以无人机图像数据作为全局空间坐标系参考,得到具有实际档案价值和应用意义的一体化室内外实景三维模型。研究表明,通过几何精度和纹理质量检验,两个站房重建模型的相对误差均方根值都<4%,达到厘米级精度;优化前后室内部分点云模型离散程度均控制在1 cm内,符合高斯分布,处于稳定状态;两个站房模型成果的室内外空间重建完整、对位准确,纹理贴图过渡自然。

    2025年04期 v.51;No.240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326K]
    [下载次数:11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工程测量

  • 面向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变形监测的云平台设计与实现

    方杨;雷巨光;张顺顺;

    轨道交通基础设施覆盖范围较广,需要多维度、高频次采集数据,设计一种面向轨道交通基础设施的自动化监测云平台。首先搭建以数据接入与设备层、数据分析与存储层、标准数据接口和数据应用层为主体的系统架构;其次集成GNSS高精度位移解算方法,并采用以GNSS为主,结合倾斜计、裂缝计等多类传感器数据综合评估基础设施的健康状态;最后对云平台服务器和数据库进行优化设计,以应对大规模、高并发的数据请求,实现对轨道交通基础设施形变监测工作的自动化和实时化,具备监测设施变形风险智能预警功能。整个平台以B/S架构为基础进行开发,采用TypeScript、Vue、GIS等技术进行展现,并在某铁路桥梁监测项目中予以应用。应用结果表明,该自动化形变监测云平台不仅适用于轨道交通安全设施监测,还可应用于基地基础设施监测,可为保障设施的长期安全运行提供强大的支撑。

    2025年04期 v.51;No.240 9-14+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5K]
    [下载次数:14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远岸超高钢混组合钢塔施工测量技术

    解光路;周海生;詹益;

    常泰长江大桥为主跨1 208 m的公铁两用钢桁梁斜拉桥,其5号桥塔离岸1.3 km,设计总高350 m,为钢-混混合空间钻石形桥塔,中、下塔柱设计为四塔肢结构钢筋混凝土塔,上塔柱设计为钢核芯混凝土组合结构钢塔。针对大跨径桥梁远岸水中超高钢塔分块吊装施工测量难点,在施工测控时,充分结合桥塔结构设计特点,提前在钢混结合段预埋竖向测量视线通道,并基于高精度全站仪天顶竖向投点法,在中下塔最稳定状态时,先将塔下测量基点(平面和高程)传递到钢混结合段顶面并同步引测到两侧安全区域。在钢塔节段分块吊装时,以钢混结合段顶面两侧引测的测量基点为依据,基于高精度全站仪天顶竖向投点法,通过研制的测量工装将引测基点逐层传递到塔顶核心块外侧的加劲肋板顶口,设置全站仪远距离定向后对钢塔节段吊装线形进行测控。该施工测量技术可解决超千米远岸水中超高钢塔吊装过程中塔下测量基点无法满足需求、塔上测量作业空间有限、夜间有效测量作业时间短等问题,规避中下塔变形对钢塔吊装的影响,实现超高钢塔分块吊装空间线形姿态误差不超过±5 mm,全塔垂直度不超过1/8 000的质量控制目标。

    2025年04期 v.51;No.240 15-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39K]
    [下载次数:3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天宝TBC软件的高速铁路CP0基线解算探讨

    徐小左;

    基于GAMIT软件进行高速铁路框架控制网CP0基线解算对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要求较高,特别是基线解算过程中常出现报错等容易“卡壳”的难题。采用天宝公司的新一代后处理软件Trimble Business Center(TBC V5.20),对照TB 10601—2009《高速铁路工程测量规范》中CP0基线解算及平差各项精度要求,首先对某高铁项目TBC基线解算2个关键技术参数设置进行比较,然后使用CosaGPS V5.20进行TBC基线解算结果质量和平差精度检核,最后将TBC平差计算的控制点三维和二维成果与GAMIT 10.7计算结果进行比较,以验证TBC软件进行CP0基线解算的可靠度和正确性。研究表明,通过设置天线模型为绝对相位中心改正模型和选择GPS+北斗卫星系统组合进行基线解算,得到基线较差和环闭合差、三维无约束和约束平差的基线向量改正数均满足规范要求,三维和二维成果与GAMIT 10.7计算结果吻合,表明采用TBC软件进行基线长度≤200 km的高速铁路CP0基线解算可行。

    2025年04期 v.51;No.240 21-26+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3K]
    [下载次数:17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基于空-地多源数据结合的异形建筑物竣工测量研究

    郜亚东;赵智博;许俸齐;倪妍;高静;孙志鹏;

    随着城镇化发展不断深入,国家为了优化营商环境,实现“一次委托、统一测绘、成果共享”,特提出“多测合一”相关技术和管理要求,在此政策背景下,对竣工测量成果精度和样式全面性提出更高的要求。为了提升对异形建筑物竣工测量的测量精度和生产效率,结合地面三维激光扫描技术与倾斜摄影测量技术的优势,从尺度统一、精度统一和坐标系统一3个关键点,研究地面三维激光点云与倾斜摄影测量生成的密集点云结合,以提升实景三维模型的精细度,进而提升竣工测量精度和生产效率。结合某竣工测量工程案例,对获取的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模型和结合模型精度进行验证,地面三维激光点云模型平面绝对点位精度中误差为±0.016 m、边长精度中误差为±0.008 m,平均偏差0.98 cm。研究结果表明,空-地多源数据结合模型精度满足竣工测量规范要求,对竣工测量技术规范的推行和革新具有指导意义。

    2025年04期 v.51;No.240 27-32+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2K]
    [下载次数:10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大两井定向结合陀螺定向技术在地铁测量中的应用

    袁兆奎;王丰;田宇;魏欣;

    在地铁工程中,一般采用竖井定向测量将地面平面控制网的坐标、方位传递至地下,洞内再采用支导线进一步传递,从而指导隧道掘进及贯通。对于中长隧道(500~3 000 m),其精度及稳定性尚有不足,有必要采用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其测量精度。先研究两井定向技术原理,之后提出大两井定向测量方法,通过增加平差条件对洞内平面控制网进行约束、修正;洞内平面控制网采用双导线并在合适处进行陀螺定向测量,从而校核导线的方位角精度。以武汉地铁11号线三期复兴路站—武昌火车站盾构区间为例,采用大两井定向测量后,区间竖井处的平面坐标精度可以修正至20 mm左右,洞内最后一条导线边的方位角精度可以修正至10″以上,精度明显优于常规两井定向。研究结果表明,对于中长隧道大两井定向结合陀螺定向测量技术可提高洞内控制测量精度,确保隧道准确贯通。

    2025年04期 v.51;No.240 33-3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68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铁路带状连续运行参考站数据质量分析

    钟尖;

    为应对铁路沿线带状CORS站在复杂环境中所遇到的数据质量挑战,重点分析电离层延迟、多路径效应和信号噪声等因素对数据质量的影响。采用GNSS数据预处理软件GDPS,对BDS、GPS、GLONASS和Galileo等卫星系统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并通过多路径误差、信噪比和电离层延迟率等参数进行深入评估。研究结果显示,所有CORS站点的数据完整率超过0.9,观测到的卫星数量≮35颗,PDOP值普遍<2.3。MP1和MP2的误差分别<0.35 m和0.45 m,周跳比超过500 o/slps,信噪比>40 dB,电离层延迟率在24 h观测期间始终保持在±0.07 m/s以内。研究结果表明,尽管铁路周边的复杂环境会对信号接收造成干扰,但由于所有CORS站均配备高效的扼流圈天线,能有效抑制多路径效应及其他潜在信号干扰,从而确保观测数据的高完整性和低误差性,满足建站的各项技术要求。

    2025年04期 v.51;No.240 39-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22K]
    [下载次数: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9 ]
  • 基于遥感监测的铁路沿线区域生态安全评价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

    王一迪;

    生态安全是生态系统健康性和完整性的整体体现,其对气候调节、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服务功能至关重要。为了提升铁路沿线生态保护的精细化和动态化水平,按照“活力-组织力-恢复力-生态服务能力”逻辑架构,利用Google Earth Engine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结合土地覆盖变化、植被恢复情况、景观连通性等生态指标,构建区域生态安全性指数,全面监测盆地和高原铁路沿线区域的生态环境。研究发现,基于多维度生态指标的综合评估,四川盆地铁路沿线生态安全性指数整体显著高于青藏高原区域,但内部空间分异特征明显。其中,四川盆地东部受高强度人类活动影响,土地覆盖变化速率、景观破碎化程度及栖息地丧失面积均高于西部自然生态区;而青藏高原铁路沿线的高高程区域因植被覆盖度、生态恢复力等核心指标受限,叠加湿地退化与生态系统稳定性下降,成为生态安全风险集中区。

    2025年04期 v.51;No.240 48-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下载次数:2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钢轨廓形病害测量分析系统

    张震远;

    目前,轨道交通领域钢轨廓形检测以手工检测为主,存在效率低、主观性强等问题,故需研究一种新型钢轨检测技术。以下阐述一种基于线结构光的钢轨廓形病害测量分析系统的整体结构设计、线结构光法和里程测量的基本原理、传感器数据同步设计及激光点云配准算法。基于建立时空同步数据采集系统进行硬件集成,通过改进的迭代最近点算法(ICP)实现钢轨廓形点云数据的快速配准。试验结果表明:基于两次点云获取同一位置钢轨磨耗量之差值的平均值为0.05 mm,标准差为0.03 mm,表明系统测量内符合精度较好;与手工轮廓仪对比的钢轨磨耗测量差值的平均值为0.04 mm,标准差为0.02 mm,表明系统测量外符合精度较好;结构光测量系统能够快速获取钢轨的断面数据,大幅度提高钢轨廓形测量和磨耗分析效率。

    2025年04期 v.51;No.240 56-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9K]
    [下载次数:9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工程勘察

  • 铁路云智能勘察系统的研发与应用

    王其合;郭洪涛;陈志龙;

    为解决铁路勘察长大线性工程项目中一系列传统难题,如现场勘察作业过程监管复杂性、纸质化办公模式低效性、业务处理滞后性、信息真实性,以及责任划分不明确等,研发一种铁路云智能勘察系统。本系统以B/S架构为核心,深度融合WebGIS与WebGL技术的前沿优势,严格遵循国家现行的相关标准与规范,旨在全面革新勘察作业流程。系统可并实现多项核心功能,包括但不限于多工点项目多标段的高效管理,提高项目整体沟通协调效率;勘察数据的实时精准定位、即时采集与云端上传,确保原始数据的真实可靠;针对偏远地区的特殊情况,提供APP离线采集功能,极大地拓宽数据收集的范围与灵活性;同时,内置的勘察外业关键环节审批审核机制,确保每一步操作的合规性与数据的可追溯性,所有操作均在系统中留痕备份,为责任划分提供清晰明了的依据。

    2025年04期 v.51;No.240 62-67+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96K]
    [下载次数:9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微动谱比法和频散法在山区铁路隧道勘探中的联合应用

    徐劲翔;王建望;

    为查明影响西渝高铁朱家山隧道岩石破碎带和断层构造带等不良地质体,开展微动谱比法和微动频散法联合勘探应用研究。谱比法利用测点三分量微动信号计算水平和垂直方向波的傅里叶振幅比H/V,通过小谱比值区域可快速识别地质异常区域。频散法则利用面波的频散曲线精确反演波速结构,详细揭示地质结构特征。在拟建隧道区域,各布设两条谱比法勘探线(1线和2线)和两条频散法勘探线(3线和4线),数据采集前对测点微动仪进行一致性测试,确保数据可靠性。经反演分析,成功探测工程区域内的岩节理密集带、基岩局部破碎带和构造破碎带及其具体分布情况,推测出乌坪断裂(走向约北东35°,倾向北西)及其次级构造位置。在此基础上,通过增补探孔验证联合勘探的有效性和准确性,为隧道设计和施工提供依据。

    2025年04期 v.51;No.240 68-74+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1K]
    [下载次数: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基于多源遥感的高原铁路地质勘察应用技术研究

    张璇钰;

    青藏高原气候恶劣,构造活动强烈,地质条件复杂多变,传统勘察手段存在劳动强度高、效率低等不足,单一数据源遥感解译亦存在易受云雾遮挡、信息获取不全的缺陷,如何快速高精度地查明控制线路走向的各类地质因素成为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以青藏高原某铁路工程为研究对象,基于遥感和地形数据构建三维地质沙盘,根据工程廊道内地质灾害发育特征建立解译标志,利用三维遥感判释、多时相对比,以及时序InSAR监测等技术手段,开展断裂构造和地质灾害的勘察研究。结果表明,多源遥感解译方法可以综合获取目标的几何形态、色调纹理及定量形变等多维度信息,显著提升勘察效率,共识别构造线300余条,并建立典型构造解译标志库;查明表生地质灾害200余处,其中溜砂坡、热融湖、荒漠化3类高原特殊灾害占比30.5%,形变速率介于21.04~39.48 mm/a,形变活动性在夏季较强,其余时段相对稳定,研究成果可以为类似区域内铁路工程地质勘察提供借鉴。

    2025年04期 v.51;No.240 75-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4K]
    [下载次数:1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PSO-VMD的富水区雷达信号去噪研究

    吴玄;

    工程病害检测过程中,深部地质异常雷达信号易被环境噪声所湮灭,导致很难进一步识别与判断。为提高地质雷达信号信噪比,结合VMD算法在非线性、自适应及对于采样和噪声处理方面具有更好鲁棒性的特点,将VMD算法应用于富水区雷达降噪过程中,并通过粒子群算法优化VMD降噪过程中关键参数设置,避免因人为设定不当造成的结果偏差与有效数据损失。在考虑相关性系数与地质雷达信号频谱特征的情况下,提出一种模态分量有效性计算指标及其计算方法,将有效性指数极大值分量作为去噪结果,其余分量作为噪声数据,从而实现信噪分离。仿真实验结果表明,基于PSO-VMD的雷达信号去噪算法可实现10 dB以上的信噪比提升,降噪效果明显优于EMD、CEEMD、ICEEMD、ICEEMDAN、NGO-ICEEMDAN等算法,不仅可以较好地分离强环境噪声与异常信息,稳定提升信号信噪比,并且对原始信号异常特征有较好程度保留,为富水强噪声环境下地质雷达的应用提供有力支持。

    2025年04期 v.51;No.240 83-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9K]
    [下载次数:23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搅拌工艺对废弃轨枕再生混凝土施工性能的影响

    程欢;刘金坤;孙德易;田云程;余学鹏;李晓龙;

    以C60废弃轨枕制备的再生粗细骨料及凝灰岩机制砂为原材料,分别采用一次投料、净浆裹料、分次加水、二次搅拌及预浸泡的二次搅拌方法制备再生混凝土,并对其坍落扩展度、含气量、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进行测试,同时采用滑管流变仪对再生混凝土的可泵性进行测试。结果表明,5种搅拌工艺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出机坍落度、含气量及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分别为180~210 mm、4.5%~5.5%和10~25 s,其中二次搅拌工艺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初始坍落度、含气量以及倒坍落度筒流出时间均最高。再生骨料在新拌混凝土中持续吸水导致可泵性随时间快速降低,其初始泵压随含气量增加而降低,泵送阻力随扩展度增加而增大,其中二次搅拌工艺制备的再生混凝土可泵性最高,泵送再生混凝土含气量不应低于5%,当再生混凝土泵送施工时应优先采用二次搅拌工艺。

    2025年04期 v.51;No.240 90-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68K]
    [下载次数:6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线路/路基

  • 广珠铁路至京广铁路联络线建设方案研究

    何海清;邓军桥;潘自立;刘在庆;

    铁路建设对城市发展具有较大带动作用,但我国首批建设的铁路客站已基本被城市建(构)筑物包围,导致新建铁路引入既有客站难度极大。为解决广州铁路枢纽广州站和佛山站只有单线连接,通道能力紧张,位于中心城区的广州站和佛山站仅能承担普速客运、货运和少量动车作业等问题,采用普速客车和普速货车外绕、利用既有铁路打通东西向四线高铁通道、高铁直接引入中心城区3项措施,从根本上优化广州枢纽格局,据此广茂铁路客运需调整至经广珠京广联络线引入白云站。结合行车检算、限制坡度、机车类型等因素研究比选双线和单线共4个广珠京广联络线方案,从线路长度、工程投资、运营维护条件、能力适应性、在建铁路影响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比选后推荐单线20‰坡度方案。研究成果可为类似铁路枢纽(地区)引入线路的设计提供借鉴和参考。

    2025年04期 v.51;No.240 97-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怀邵衡铁路路基滑坡变形特征研究与处置分析

    冯登;

    路基失稳变形会危害铁路运营安全。以怀邵衡铁路斜坡路基为工程背景,首先介绍路基病害的地形地貌、地质条件和地层岩性,再基于边坡失稳的内外因,对滑坡进行分区分析,研究边坡失稳机理与发展变化,开展边坡稳定性计算和评价,并提出安全可靠的治理方案。研究表明,路基本体及基床发生变形失稳,在路基本体内形成剪切滑面,路基失稳+坡脚反压荷载+基础土体扰动推移下部台地形成整个滑坡体,本体滑动带动下部滑动形成深层滑动。通过在路基本体坡面上施工钢管桩、钢花管注浆,以增加土体整体稳定性;同时坡脚挡墙顶部竖向增设预应力锚杆,以增强挡墙的抗滑及抗倾覆能力;通过在挡墙外缘增设钢筋混凝土桩板墙进行加固,防止土体失稳及发生深层滑动。该工程案例可为类似路基工程滑坡病害处置的设计与施工提供经验。

    2025年04期 v.51;No.240 103-1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84K]
    [下载次数: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7 ]
  • 新建渝贵高铁功能分工及建设必要性研究

    郭华;

    为加快渝贵高铁建设,提升渝贵铁路通道整体运输效能,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预测相结合的方法,结合国家战略、既定路网规划、区域发展特点等因素,对渝贵铁路通道运输格局及客货运分工进行定性分析研究,对通道内客货运量进行定量需求预测,以论证渝贵高铁分工及建设必要性。研究表明,(1)渝贵高铁作为“八纵八横”包银海、兰西广通道组成部分,主要承担黔桂琼与西北及以远地区,川渝与两广、琼等地,贵州与华北、中原等地区间客运交流。(2)预测渝贵高铁近、远期客运量分别为2 121万人、2 542万人,客运功能显著。(3)渝贵高铁建设有利于完善西部区域高铁路网布局,实现西部区域发展融入国家战略和西南与华南沿海区域协调高质量发展,促进沿线革命老区经济发展,推进物流提质增效降本。

    2025年04期 v.51;No.240 111-118+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1K]
    [下载次数:10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6 ]
  • 成渝铁路成都至隆昌段扩能改造建设方案研究

    于洋洋;赵江林;陈勇;宋洪锐;

    成渝铁路作为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组成部分,本线至钦州港方向货运密度迅速提高,为解决既有线运输能力难以持续高效承担大体量货物运输任务的问题,通过调研既有成渝铁路运量构成、设备运行现状及铁路运输水平,发现成都至内江段是制约本线运输能力的关键区段;结合本线运能瓶颈、技术标准、通道衔接及城市规划等诸多影响因素,进一步对既有铁路运输能力和预测运量进行适应性分析,从而明确本项目扩能改造目标。针对既有成渝铁路历史悠久、途经中心城区的特点,从运输能力、建设规模、征拆难度、社会影响、工程投资及对既有线干扰等多个层次,系统对比分析单线扩能、增建第二线和新辟通道建设新线三大系列方案。得到如下主要结论:(1)既有单线扩能无法满足成渝铁路运输需求;(2)增建第二线和新辟通道新建单线扩能基本可以满足本线运输需求,但需要长期高负荷使用既有线,存在既有线服务年限的不确定性;(3)新辟通道新建双线和新建单线预留复线均可以满足运输需要,而后者项目建设初期节省投资约46.71亿元,故推荐采用新建单线预留复线的建设方案。

    2025年04期 v.51;No.240 119-124+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32K]
    [下载次数:7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8 ]

桥梁工程

  • 成达万高铁万遂段桥梁设计与技术创新

    张夫健;彭岚平;焦亚萌;李昊;郑辉;

    成都—达州—万州高速铁路是“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之沿江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设计时速350 km,采用双块式无砟轨道,沿线地形、水文条件复杂,环保要求高,跨越铁路、公路、通航河流、水库和深谷,导致特殊桥梁结构众多,需对其进行深入研究。南充嘉陵江特大桥主桥采用(141+328+141) m混合梁矮塔斜拉桥,塔墩梁固结体系,边跨不设辅助墩;遂宁涪江特大桥主桥采用(64+73+305+73+64) m混合梁斜拉桥,半漂浮体系,中跨为钢-混结合梁,钢箱梁中腹板采用空腹桁式结构代替实腹钢板结构,可节省钢材及简化施工工艺;常用跨度简支箱梁采用新型U形钢防落梁装置,提高了桥梁的整体安全性能;全线采用BIM协同设计,可进行三维可视化核查,辅助优化设计。

    2025年04期 v.51;No.240 125-1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96K]
    [下载次数:1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普速铁路改扩建工程公路跨线桥改造研究

    刘春;刘俊;杨懿杰;刘瑞东;

    为了适应既有普速铁路改扩建需求,探讨既有公路跨线桥改造的一般设计原则及控制因素,以降低施工难度、施工安全风险和工程投资。通过分析某既有公路跨线桥改造实例,梳理规范的相关要求,总结普速铁路改扩建工程中既有跨线桥改造的一般设计原则。通过对采用门式刚架托换既有桥墩延孔改建方案进行多层次方案比较,进一步分析公路跨线桥改造的控制因素。研究表明,公路跨线桥改造设计主要控制因素有功能性要求、施工场地条件、施工及运营安全、综合经济性及周边环境影响5个方面;设计时应综合考虑这些控制因素,分层次开展方案比较,以确定最优方案;公路跨线桥改造设计应依次考虑利用既有桥孔穿越的改造方案、延孔改建方案、新建方案,以节约工程投资。

    2025年04期 v.51;No.240 133-1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11K]
    [下载次数: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地震作用下在建高铁桥梁动力响应特性研究

    钟海江;刘旭;朱红兴;祝克栋;王辉;郑德传;赵守全;

    基于在建包银高铁桥梁的地震响应实测数据,通过快速傅里叶变换(FFT)对桥梁结构的加速度响应信号进行时域峰值和PGA放大系数分析,并提取地震响应信号在不同频段范围内的子信号,揭示地震作用下桥梁在各频段的响应分布特征。研究表明,(1)地震作用下在建桥梁仅在桥梁悬臂端ZA1、ZA2测点出现较为显著的P波与S波分界特征,其余测点此特征不显著,甚至未出现。(2)地震波在桥梁结构的传递过程中,ZA3至ZA1的PGA放大系数呈线性增长趋势,ZA1测点达到11.062;ZA3至ZA5的PGA放大系数则表现出先放大后逐渐减小的趋势,ZA3测点为1.555。(3)在建桥梁结构的阻尼和耗散效应显著抑制f_2(9~13 Hz)、f_3(22~26 Hz)中高频段成分的响应,而在与结构固有频率接近的f_1(1~5 Hz)低频段成分中,尤其在桥梁的悬臂端,表现出较好的传递特性,表明桥梁悬臂施工阶段的抗震防护尤为重要。

    2025年04期 v.51;No.240 141-1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79K]
    [下载次数:8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隧道/地下工程

  • 隧道施工地表隆沉效应三维模型试验研究

    廖鹏;黄琦;李国潜;郑佳哲;侯艳娟;

    为研究复合地层隧道施工引起的地表变形运动,以北京市典型复合地层特征为基础开展三维模型试验研究。依据相似理论,设计相似比为1∶50的模型试验装置。采用重晶石、砂壤土、熟石灰等材料配制力学特性差异显著的相似土体,模拟复合地层分层结构。设计不同测点位置,考虑土体密实度的影响,对不同工况下开挖起始端(监测面1)与末尾端(监测面2)的地表测点数值进行分析。填筑材料时,以原始试验设定锤击数15为参考,通过控制锤击次数调控土体密实度,分析不同密实度下各测点的位移变化情况。试验表明:(1)密实地层条件下,因颗粒紧密排列,盾构外壳与周围土体的摩擦导致土体发生剪切膨胀,导致地表隆起,且密实度越大,隆起程度越高;(2)松散地层条件下,因颗粒间空隙较大,土体并未发生剪切膨胀,因此地表未出现隆起,只有沉降。研究结果可为隧道施工地表隆沉预测相关理论的完善提供一定理论借鉴和实际参考。

    2025年04期 v.51;No.240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4K]
    [下载次数:5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采空区及煤层自燃对隧道的影响分析

    刘乃康;张金存;柯佳闻;洪深;林棋文;

    为研究采空区及煤层自燃对既有隧道的影响,以某穿越煤层采空区铁路隧道为工程背景,采用现场监测和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分析采空区及煤层自燃对隧道衬砌温度和变形的影响,提出煤层自燃整治措施,并评估整治措施有效性。研究表明,采空区煤层自燃使隧道衬砌在X方向变形增大至67.79 mm,在Z方向变形增大至151.35 mm,隧道衬砌将被完全压溃;隧道衬砌表面温度受外界环境及煤层火烧双重影响,在冬季时最低温度为12.7℃,夏季温度比冬季普遍高20℃~30℃;煤层自燃对衬砌变形影响较大,对拱顶变形影响最大,可达75.6 mm;地面直注液氮、无机材料充填、隧道两侧建立隔离条带可有效控制煤层自燃;整治措施使隧道衬砌温度显著降低,隧道衬砌变形收敛在工程允许范围内,并逐渐趋于稳定,表明该治理措施合理有效。

    2025年04期 v.51;No.240 154-1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524K]
    [下载次数:4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5 ]
  • 基于BIM的云算量技术在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的应用

    吴洋;朱仁杰;陈俊宇;吴天宇;周剑;

    为了解决城市轨道交通工程中存在的算量效率低下和准确性不足等问题,采用一种基于BIM的云算量方法,通过集成自动算量、自动赋码、模型自动审查、工程量清单匹配、云算量自动统计分析等关键技术,构建一套高效的算量解决方案,并利用智能工具来快速建立模型、审查模型,然后上传自研的国产化云算量系统进行自动化处理,包括对构件的标准化分类和赋码等,使构件与对应的清单编码关联,然后根据系统内置的计算规则自动出量,最后,通过模型构件匹配清单条目后实现快速的清单工程量自动化计算及导出。通过在某城市轨道交通项目中的应用,与传统造价咨询方法相比,基于BIM的云算量技术在工程量计算上效率提高40%~50%,且工程量数据差均在±0.5%以内,证明其在提高效率和准确性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2025年04期 v.51;No.240 162-16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3K]
    [下载次数:26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轨道

  • 绝缘道钉及新型轨枕生产工艺研究

    杨阳;张鲁顺;刘干典;常盼阳;邹红超;贾亚锋;李自力;

    铁路线路上道钉锚固型轨枕在锚固前易出现预留孔微裂纹现象,为提高轨枕耐久性,利用CBC锚固砂浆常温环境下能快速凝固且绝缘性能优良的优点,研发一套全自动的绝缘道钉生产设备,可快速批量将螺旋道钉锚固端均匀固化一层绝缘砂浆层,在轨枕生产过程中,将其直接埋入混凝土中,一方面避免了生产过程中放松应力时及道钉锚固前在原预留孔位置周边混凝土产生的拉应力,以消除出现微裂纹的风险,另外在尺寸精度提高的同时,道钉周围绝缘材料厚度一致,在轨枕的养护过程中,CBC又经过二次养护,内部更加致密,使其绝缘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研究结果证明,绝缘道钉生产过程中预埋生产工艺可行,使轨枕的批量化生产得以实现,采用该成果不仅可解决现场锚固的环境污染问题,还可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锚固精度。

    2025年04期 v.51;No.240 169-173+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3K]
    [下载次数:3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高铁路基地段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预防性补强技术研究

    梁俊国;

    高铁路基地段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因施工偏差与运营阶段轨道结构长期多源耦合作用,易萌生裂纹并持续扩展。为改善路基地段双块式无砟轨道服役状态,结合目前国内高铁线路上实施案例,建立纵连双块式无砟轨道模型,通过荷载-温度耦合作用模拟支承层假缝不同伤损状态下的结构响应,提出一种“3-2-2-3”预防性植筋补强方案,计算支承层不同劣化程度和不同植筋措施下的荷载组合、结构配筋设计与裂纹控制结果,在此基础上针对性研发纳米改性聚氨酯防水涂料全封闭工艺。研究表明,植筋补强后道床板承受的荷载水平显著降低,裂缝宽度可以稳定控制在0.2 mm以内;锚固体系最大纵向受力98.42 kN、垂向受力67.24 kN,锚固筋受力状态良好;植筋措施有效减少道床板与支承层之间的纵向滑移和垂向开裂离缝,保证无砟轨道结构强度同时提高其耐久性。

    2025年04期 v.51;No.240 174-18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0K]
    [下载次数:1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铁道勘察》投稿须知

    本刊编辑部;

    <正>《铁道勘察》双月刊(刊号:ISSN1672-7479 CN11-5182/U邮发代号:80-230)创办于1975年,原名《铁路航测》,是中铁工程设计咨询集团有限公司(原铁道部专业设计院)主办的铁路勘察领域国家正式刊物,国内外公开发行,2004年开始用现刊名。《铁道勘察》是中国学术期刊影响因子年报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全文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全文收录期刊、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入网期刊。被评为中国测绘学会优秀测绘期刊,2024年被DOAJ数据库收录,2023年被EuroPub数据库和哥白尼精选数据库收录,2022年被EBSCO数据库收录。2020年入选中国知网网络首发科技期刊,目前已实现单篇录用定稿的网络首发,为重大科技创新成果的快速发表传播开辟了绿色通道。

    2025年04期 v.51;No.240 18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45K]
    [下载次数: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4 ]
  • 下载本期数据